公号大V“下海” 去B站丨创作者访谈

Posted

“创作者访谈是腾讯媒体研究院推出的一档创作者访谈栏目,每期会邀请一位内容创作者来分享他们自己的创作经历与故事,为想要成为创作者的同学们提供思考。

“进击波财经”崛起于微信图文时代,聚焦商业财经内容积累超百万粉丝。但到了如今UP主满地跑的时代,创始人沈帅波也顺着这股时代洪流再次“下海”去到B站,与其他新生代创作者一起竞争。

虽然他尚未取得骄人的成绩,但却也能成为图文创作者探索视频内容的切片之一,我们与他聊了聊他对于图文、视频内容的差异化思考,以及探索期间经历的趣事,文章以自述形式放出,期待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01

“开店倒闭也是一种优势”

我的做号经历始于2010年,那时做的还是微博,主要包括面向各种垂直类目信息的账号。

2013年,我开始把微博号转到微信上,那时的微信还没有订阅号折叠功能,每次推送都会在好友列表直接弹出消息,正处于早期红利期。

当时虽然做号很挣钱,但我认为它不是正规的工作,在那个年代连自媒体行业峰会都没有,也没有自媒体人这个名称,因此当时觉得自媒体就是“赚快钱,活不长”。

我那时有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去上班,看看大公司是什么样,看看正规的市场部是怎么做的。可上了一年班之后,发现熬下去没有出头之日,于是辞职奔赴创业。

可如果不赚快钱,那要做什么呢?年轻的我认为只有做产业才能长久,所以我去了知识付费领域,开发各种各样的课程然后卖给别人,目标是做成一个课程平台,但后来却失败了。

事后分析原因,第一是自身影响力不够,这就导致很多老师不相信线上课转化的逻辑;第二是当时在线课程还没有出现标杆型人物,行业也没有形成势能,因此大家都不愿意轻易去尝试。

吸收了做知识付费的失败经验之后,我又开始了另一段创业,认为一定要做高频、高复购、低客单价的生意。于是又开起了奶茶果汁连锁店主卖果汁,还开了中餐店主卖馄饨,其中细节略去不表,反正后面都倒闭了。

结果回过头来一看,我发现只有那些自媒体号还在,虽然这几年要么上班,要么创业,但这些号一直能稳稳地赚钱,我自己感觉在做号这方面无师自通。

所以2017、2018年开始,我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做号上面,哪怕大家已经觉得公众号没什么红利了。

人还是要做自己擅长、有天赋的事情,做号之后我从来没有分过心。因为过往失败的印象太深刻,所以做“进击波财经”还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我觉得商业财经内容还是有供需关系不平衡,绝大多数写商业、财经文章的人没有做过生意,也没有对甲、乙方工作有过深入的认知,这是我的优势所在,哪怕开店倒闭了那也算有实操经验。

02

订阅号时代的竞争逻辑

我们公众号有自己一套操作模式,从前端看不出来跟其他人的区别,但在后端却区别很大。

首先,我们从来不根据传统媒体的要求来要求编辑。比如今天某个公司涨停,你就写他是个好公司,但明天跌停又有很多人写他是个垃圾公司,可这个公司本身没有一点变化。

从实际经营角度来说,股价的短期波动更可能是一种经营、资金面和资本面的变动,所以我们更希望编辑能像券商研究员那样去构建思维方式,构建我们的内容创作的思路。

所以,我们完全不遵循生产热点的那套方式去做内容,甚至是反踩热点。

那我们的规则是什么?每个人认领自己最关心、最喜欢的三个行业,基于此每个季度、每个月做一些研究报告,我们不提倡编辑每天都奔波在采集热点、完成KPI的路上,你可以有很多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你想做的事一定要在未来能给公司提供价值。

至于标准有几个点。第一,一定要提供某一种常识以外的东西。

第二,能对自己有一个交代,起码业内的朋友看了不会认为这个人的自我要求已经变得这么低了。

第三,如果真是属于自己的好内容,那你在写的时候会非常兴奋,同时你的角度是多元的。

好内容、大爆款一定基于内容卡在了某个节点上,或者说源自于你直觉上感受到了市场的某一种情绪及需求。

比如我们去年做的《伟大的复利》,更早做的《藏在县城的万亿生意》,再后来的《十亿人没坐过飞机,十三亿人没有出过国》,这些都卡在了一个节点上,我通过大量的人脉关系感受到周围有人在讨论这些事情,但还没有人完整地总结清楚,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加班加点把它做出来。所以,对时间点的把握也决定了它是不是好内容。

我们的考核方式也跟市面上的不太一样,总共分为两套体系,第一是把所有能量化的节点都量化,这是学习海底捞的模式。比如基于你的评论数、转载数、转载账号质量,都分别有不同的的奖励方式。

但文章有大量不可量化的东西,所以我们每个月会评很多奖项,比如每个月我会评几篇我认可的“golden idea”奖,哪怕阅读量不咋地,我也会给你发500块的奖励。

另外就是针对过去媒体里老编辑不愿意带新编辑的问题,我采取了互联网大厂的模式,内部分成了c岗跟m岗,管理人员就好好搞管理,内容创作就好好搞创作,不管任何其他琐碎的事情。

而且当“老人”辅导新人生产任何一篇文章时,只要新人认可辅导确实产生了价值,那带他的“老人”就能获得一笔钱。这些创作激励协议大概有100多条,我认为它们能给团队提供安全感。

总的说来,带来涨粉最多的还是爆款文章,“进击波财经”里带来大规模涨幅的稿子可能有七八十篇,有的量特别大,比如《藏在县城的万亿生意》带来了十几万新增粉丝。

其次,我有好几十个个人号,每个个人号都加了5000人,这些人又是非常精准的粉丝,就可以互相导量。最后,我们每年也花不少钱买腾讯的广点通广告。

03

视频化转型的关键:人格化

“进击波财经”去年开始转型做视频内容,账号名称直接换成了“进击的沈帅波”,这是因为视频内容跟图文内容有本质区别。

对视频内容而言,人的属性强于内容的属性——你都跑去看视频了,怎么可能是想好好学习,其实你是想在娱乐的同时让自己感觉没有浪费时间,这是我对视频行业一个很重要的判断。

第二,“进击波财经”更多是在专业财经领域、to b领域里比较知名的一个号,但在to c端没什么知名度,所以不要高高在上,不要有包袱。

第三,我认为内容不是IP,IP跟内容有一定区别,但IP一定包含内容。举个例子,绝大多数看我文章的人没有变成所谓的“脑残粉”,是因为我们做的严肃内容,而看严肃内容的都是很理智的人群,他们这群人说“沈老师,我是你粉丝”其实都是骗你的,他们消费的是内容,却并不会因为内容而爱上你这个人。

但是IP是什么?IP是那群人真的因为内容而爱上了这个人,所以在B站上我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我就要做一个真实存在的“活人”,人设都是源自生活提炼出来,并不会将公号的影响力转到B站上。

比如说我们第一代的思路是“大家好,我是波波,一个想成为大老板的小老板”,我从来不会包装自己就是大老板。第二我也不会把我们在媒体行业的影响力,在商业媒体影响力转移到上面。

那我在B站上的定位是什么?一个小老板,我会经常拍一些创业倒闭的视频、被骗的视频,分享一些最近不高兴的事情。

结果发现,我的很多粉丝会更立体地了解我,这时再看内容注入的感情就不一样了,他会跟你交朋友,会跟你分享他自己开店倒闭的故事,甚至要加入我创立的“倒闭者联盟”。

所以,我觉得我们逐渐找到了IP的价值以及做IP的道路:做一个真实的自己,然后把你真实生活里的要素放大作为主要内容,它一定要是真实的、经得起推敲的。

当我决定开始做视频内容时,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并非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所以我不希望它是一个抛物线式的发展,更愿意它是一条几何增长的线,前期可以慢一点,但一旦跨过某一个临界点它就能起来。

而且我跟内部团队说三年不考核收入,好好做能出来就出来,三年做不出来你就卷铺盖走人,好在做到半年的时候就有起色了。

04

公号大V的视频内容探索

我们经历过两个方向,一开始由团队小伙伴选好选题给到我,然后我来念稿。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比较糟糕,因为镜头感缺乏张力,而且也不符合平时的语言习惯。

后来就调整为我从多个选题之中挑我觉得应该做的,然后跟视频团队一起拍摄,视频团队只出选题相关的资料和提纲,其余的靠我自己发挥,这样一来就很符合我自己的人设。

从脚本到选题再到拍摄大概要花3到4天,后期拍摄和剪辑的过程也要大概3到4天,所以一期视频的周期在7天左右。现在我们扩充了团队,从一周做一个选题调整为一周做两到三个选题。

在选题方面依然还是热点逻辑,围绕b站的主要人群(一些学生党和刚出入社会的年轻人)思考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有一点要注意,在B站不能“好为人师”,之前的《后浪》有舆论危机就是因为视频里的人太“导师”,他们会觉得很油腻很讨厌——你为什么要这样教育我?

所以我们现在的内容在向“朋友化”靠近,朋友化指的是更加泛知识,不一定是财经领域,也包括了生活方面。所以后面就有了超百万播放的视频《我的破产之路:回家开个店?太天真!开店哪有那么简单》以及“踩坑男孩C(踩)K(坑)boy”的外号。

围绕着年轻人出入社会被按在地上碾压的经历,我们提供一些避坑的经验知识,这是我们视频内容的其中一条主线。

我有个习惯:不要去看同行,不要去看现在定义的行业。就像两年前根本没人觉得b站上还能有财经UP主。所以现在的格局不等于未来的格局,不要自我限制。

要想做UP主,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核心特色,就像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这个行业很快又会洗牌,因为做的人太多,未来会跟做护肤品一样慢慢细分。比如第一代护肤博主都讲护肤知识,第二代就开始细分成“成分党”等等。

财经内容网络同样也会细分成二三十种,每个细分行业的每一种都会出现一个TOP1。

说句真心话,现在我其实也没有摸索得很清楚,只是大致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情实感的、有特殊经验的、很具体的内容容易火。B站很多年轻人比我们想象的更爱国,更关心国家的未来,类似于宏观层面的比如说《这XX个方向代表中国的未来》类似这种也比较容易有人看。

我们B站的大部分粉丝其实是从生活区和搞笑区过来的,我们火的那些题材跟生活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以后可能也会更多产出这方面的内容。但最近几期数据都不太好,我们也在剖析但还没找出原因。

05

写在最后

内容型平台最后都会走向内容为王。早年微博代运营只需要发早安、晚安就行;到了微信上,最开始发点心灵鸡汤都会;而抖音第一代火起来的也是搬运视频,后来慢慢才有的原创视频。

其实,所有平台竞争到最后的核心是优质内容的获取和锁定能力,以及有没有办法激发和培育出属于自身平台专属的IP。从商业价值的角度来说,平台是否能孕育出企业的成功,以及基于这个平台能否做出很多品牌,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当下想要成为一名UP主的话,第一是降低预期,降低预期你就容易快乐,预期很高怎么弄都不快乐。

第二就是长期主义,因为突然火这件事情很难,没有方法论可以告诉你怎么做就必定能火,所以你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来源:腾讯媒体研究院公众号


此文章 短链接: http://dlj.bz/uU3n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