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140字限制,微博在下什么棋?

Posted

近期,高考志愿的热点可以说是风头无二,在各家都争相输出志愿填报相关方法论的时候,微博却正在以「人」为核心,构造内容知识社区。不同于传统平台对于专业性的鼓吹,微博更倾向于构建开放的、包容的内容生态。在这里,我们能看到考生的求助、官媒的科普、路人的安利,同时也能看到许许多多内容创作者所输出的专业内容。

而这些以人为基石的生态活水,或许都离不开微博新知。

回顾过去,微博新知已然走过了一年时光。在过去的一年中,从零散到聚合,相较于过往,微博新知所做的显然更多,也更加全面。

当我们回望「新知」二字的时候,或许应当将「新」和「知」分而化之进行解读,新所代表的,是新的知识、新的博主,以及新的内容形式。这一切的『新』都组成了源源不断的内容活水,为微博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的新血液打破了过去微博泛娱乐化的桎梏,让用户不至于陷入审美疲劳的困境,也让更多丰富、有趣、有深度的内容,得以生根发芽。

而「知」所代表的,是行业专家和内容深度。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微博新知大V也会产生虹吸效应,吸引更多有发展潜力或是有平台声量的KOL进入平台,从而进行更为深度的内容创作,打造内容活水。

微博的优势显而易见,在于其「不同」,热点和知识的整合、长内容和短内容的碰撞,都是人无我有的优势。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件互联网产品,都可以做到如微博一般「自由」——对,这里的用词是自由。用户可以不受过多限制地表达原先难以被人看见的观点,得益于微博的算法,这类观点会被推送到更大的流量池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创作者,都能够被「看到」。

尤其对于输出长文的创作者来说,这样的「看到」难能可贵。

产品迭代下的全新体验

在2021年,新知计划正式发起,这吸引了不少站外专业大V入驻微博、加入新知。同年,在内容侧,新知的热点讨论曝光破10亿,新知博主的入驻破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微博对于新知计划的相关布局和决心——坚持贯彻以专业深度为核心的内容体系,以权益和用户体验为基准,以专业大V为端点,虹吸更多优秀的创作者。

于是,微博新知的体验也不断升级,首先,是流量分发机制的迭代和新知话题页内容的加权,这样,更多的创作者都能得以获得创作相关的正反馈,并在此获得收益。此外,创作中心的功能也在不断迭代,发博页面有了创作热点推荐按钮,对于非专业创作者来说更为友好,也能进一步鼓励创作者创作更多更好的内容。

当时间跨越至2022年,新知计划所做的也就更多了。在2022年上半年中,新知博主开放正式入驻,内容策略也有了相应改变。更多地扶持专业创作者,更多专业的流量分发和内容创作向支持,都让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首先,像是@曾光 @张作风UCLA @张颐武 @张开教授 这样的行业内大V,都先后入驻了新知计划,另外,在冬奥会期间,微博新知计划也先后率领入驻的博主,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在较为小众的电竞领域,微博新知计划也有着一大批优秀博主。这些博主或在阵容解读上有独特专长,或更偏向于赛事分析,再或者是对打法策略别有心得,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着对于内容的原始热爱。@尹天CLANG 这类的博主,就不断深耕于微博平台,发表了不少高质量长内容。

同其他博主不同的是,@尹天CLANG 更倾向于写1-2万字的长文章,当别的博主仅仅用百字左右的内容来总结一场比赛的时候,他却用长文深度剖析着整场比赛。

这来自于他对于行业的热爱,也来自于对他对新知的解读——独特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这样的内容,才能真正帮助到别人。

“长文复兴”下的大众认知需求

从2000年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到如今全面触网,图文时代已经走过了20余个年头,这期间一系列平台崛起逐步成为现今网生代的日常,图文实时分享社交的微博、走图文种草路线的小红书、打图文垂直知识输出的知乎等等。

短视频与直播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短视频激增的5年里,曾有无数人预测纸媒、图文时代等深度信息传播形式的衰败,而正如“内容为王”永远是金法则一样,短视频浮沫散尽时,“长文”正在以更有深度、更有力量的姿势进行着回归,一度被高知识博主称为“博客”文化复兴。

例如说知名大V @张抗抗KK ,就是其中之一。在2004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汽车系,长期深耕电动汽车领域。也是因此,他进入了微博,成为了新知博主中的一员,凭借着专业的知识分享,很快他就积累了一大批粉丝,成为了知名的微博KOL。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改变,同时,他也在输出的过程中,获得了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视频时代,碎片化信息加速信息茧房形成,而随着大众精神文明及心理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字力量正在被重新唤起,泛知识、泛文化、泛娱乐时代已经无法满足大众对于独特圈层及特有文化的探知欲,这时则需要更垂直、更专业、更深度的知识内容出现,需要垂直专业的深度内容创作者、更需要容纳创作者的高概念创作输出平台。

而如何区别专业知识与课本教材的区别,或许就在于其传播的时效性与高频互动性。当然,我们都知道,对于普通人来说,吸收专业知识始终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微博使用了热点+社交的机制以传递专业知识,真正实现跨圈层交流,也做到分享知识、碰撞观点,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它还会推动事件的发展。

社交属性助力内容加码

在信息碎片化严重的今天,每个人每天一睁眼就已经有着庞大的信息量待其处理,如何尽可能的打破“无效”信息的干扰,让更多的受众更及时更快速的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内容,并能在热点舆论扩散范围内达成探讨回馈与观点输出就变得格外重要。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长文传播的及时性。微博选择采取以“热点”事件为网络触点,通过自身特定的关联机制与算法进行话题裂变和脉络梳理,基于这种热点事件舆论的关联覆盖性,以特别的关注、转发机制来进行一定范围的扩散和精准人群覆盖,这样一来,内容的分析、表达、知识体系都将更有关联性,规避内容输出中的无效覆盖,确保让一切都有迹可循的同时具备无可替代的时效性。

而这一点,无疑也只有“社交大户”微博才能做到。据2022年Q1财报显示,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5.82亿,同比净增5100万。这就为长文内容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超强的用户基础与保障。与此同时,内容加码之下用户粘性才会增高,用户流量自然回流,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社交助力下的长内容生态。

除去传播的时效性以外,内容衍生出的高密度互动更为重要。而好的互动则离不开好的平台维护,只有人、创、场形成良性循环时,真正的生态才会得以构建。

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微博新知博主@平原公子赵胜 就曾经发布过一条微博,表达了对东京奥运会的不解,同时对日本的文化进行了解读,但是,作为争议性极大的事件,他在评论区也收获了许多不同的声音——然而这样的声音并没有引起「骂战」或是「纠纷」,相反,各路网友都在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言论进行礼貌的回复。

事实上,在微博的独属生态中,各路网友都可以展开互动,对同一件事同一个大主题能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而基于微博「公域」的特点,这样的沟通和互动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同时,这也能用良性的反馈更好地刺激创作者产出更多优质的内容。

信息茧房下的文字力量

微博作为内容运营维护平台首先在内容产出上做到了“开源”。

据微博官方统计,平台上拥有1万以上、10万和100万粉丝数量(即尾部、腰部和头部)的作者数量分别达到了135.5万、14.1万和2.1万,同比分别增长7%、19%和11%。

除去微博天然的KOL高IP储备外,微博还鼓励更多的腰部、小白等优质内容创作者进行内容创作。其中不乏优秀的腰部kol,知识领域覆盖至财经、教育、文学、生活、母婴等多领域场景。

尽管在如今,短视频大行其道,但我们仍旧不可忽略文字的力量。从书本到互联网内容,从散碎的快节奏到长篇幅的大稿,这样的内容是对立的吗?或许并不。至少微博就做到了,在散碎短文案和专业知识内容之间,微博找到了最好的平衡点,这样的平衡,让普罗大众也能共享知识的红利,甚至开始了解、思考和质疑,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对于微博而言,新知品牌并不仅仅面对社会精英,也面对着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打破信息茧房之下人们对于深度知识的偏见甚至厌烦,让人们可以真正从知识中获取力量,才是新知品牌的核心成功点。

在当下,阅读长文已然成为了一种能力,如何培养这类能力,甚至培养用户反向输出这类内容,也是新知品牌所思考和践行的。毕竟,在网络环境收缩的今天,这样的内容是珍贵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珍贵的内容从来都不缺认可。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微博新知的热点讨论曝光已达到1000亿,爆款博文量达到了4000+,同时,还有2000+大V和200+行业大V入驻微博新知,累计涨粉5500w。这些,都是微博新知的成绩,也是微博内容社区的成绩。

结语

网络时代下的长文复兴这一现象或许为内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航向。90后及Z世代人群作为网络使用主群体,“网生代”的属性是其不可忽视的标签,同时他们更是网络社交、圈层文化的主流共创者及极致追捧者。他们对于内容保持着高审美、高要求的属性,这样侧面证实了,内容对于未来各大赛道的重要性。

随着流量高速聚集时代的消退,人们对于情绪消费、及用户习惯培养等会越来越有抵抗力。用户只会在乎谁能提供更好、更具针对性的内容,谁能以完善的内容体系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相信在这一点上已经先行一步的微博,或许就是凝聚“共识”的最佳场所。

(举报)

来源: TopKlout克劳锐公众号


此文章 短链接: http://dlj.bz/W8ia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