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宜家是一款独立APP

Posted

你喜欢逛宜家吗?

有的人嫌远,因为大多数都开在城市的郊区;

有的人嫌累,因为一趟逛下来起码得几个小时;

有的人喜欢它北欧风格的简约家具;

也有的只是单纯为了去拍几张美美的照片;

宜家好像总是不缺人流和话题。

那么如果把宜家看做是一款互联网产品,拿来分析一下好像也蛮有趣。

不过咱们首先得把整个宜家商场看作是一款大型的独立APP才行(且是3D的)。

用户初印象

在开始逛宜家之前,首先有一个问题:

你是怎么知道宜家的?为什么会来逛宜家?

是因为确实有东西想买?

又或者是朋友圈里看到别人晒的图?

还是因为好吃的瑞典小丸子?

不管你是因为广告了解、或是朋友推荐、还是自己在应用市场里随便下载的;

了解、下载并使用一个APP总会有一个契机和理由,逛宜家也一样。

当你走进大门时,大概率会被排着队伍买甜筒和小吃的人所吸引,于是你也走过去,买了一个一块钱的小甜筒或者一杯饮料,心想宜家的东西还挺便宜。

我问你宜家最贵的东西是啥你肯定不知道,但宜家最便宜的东西你大概率会回答是一块钱的甜筒。

用户留存率几乎是所有产品都会关注的核心指标之一,但许多产品好像都不太关注用户的第一印象。

或许你可以回忆一下:

每天打开抖音收到的第一条内容是什么?

打开今日头条看到的第一条新闻是什么?

打开小红书看到的第一篇笔记又是哪位辣妹?

新用户的第一印象决定了他会不会继续用下去,会不会将屏幕往下刷;

许多产品往往忽略掉了这一环,纯靠算法推荐,但问题是许多算法推荐的内容,实在是一言难尽啊。

而如果实在能力有限,何不如找到属于你的那一根“一块钱甜筒”呢?

即用最普适、最低成本的可行性方案去留住用户,而不是上来就搞一堆花里胡哨的所谓用户留存策略。

用户使用体验

当你使用一款新产品时,往往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是在宜家你似乎不需要怎么学习就可以很快上手这款产品,因为你只需要跟着人流走就可以了。

假如你是第一次来逛宜家的话,或许不知道该怎么走,但是没关系,宜家的用户指引做的很不错,你可以在许多墙上看见整个商场的平面图,以及自己所在的具体位置。

宜家的路线设计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任何人不管是不是第一次到这里,都可以直接开逛。

这种用户行为轨迹的主动规范,使得整个用户教育的成本看上去几近于无。

同理可得,抖音的用户教育成本也约等于无,因为你只要会上下滑动就可以了。

在单列模式下,与其说用户是在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内容,倒不如说是在被动接受内容。

回到宜家这里,你可以不用消费任何东西,就是单纯的瞎逛,当然前提是你控制住了自己的双手。但至少它不会强迫你购买任何东西。

如果一款新产品一上来就要你注册手机号,注册完还要填写个人身份信息(性别、年龄、地域、头像等)、选择你的兴趣偏好等等;

那么等你做完这些,至少5分钟过去了,而在此之前你连它里面长啥样的不知道,且不完成以上之些你还进不去。

事实上,许多APP便是这么干的。

问题是,我连你长啥样都没见着,你就要我的个人信息?

是不是对自己没啥自信,想在我卸载你之前,先薅一个注册用户的名额?

因此这种产品的用户体验实在不能说好到哪里去。

用户使用时长

你会发现光是要逛完宜家精心设计的行走路线,就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宜家开放的场景式布局又给了用户驻足停留的理由。

人们无法中途停止走出商场,而是不得不沿着设计好的路线抵达终点后才能离开。

这也正是它十分巧妙(或者说鸡贼)的地方。

你一旦走进了这个超级APP,想按一下Home就直接返回桌面?

对不起,不可能。

要么是选择原路返回,但似乎会成为最美逆行者;

要么就是选择从快捷通道穿过;

要么老老实实走完全程;

但最后还是会发现,走完这趟最快也得一个小时。

人均使用时长一个小时以上的APP,放在互联网产品中,这已经算是很厉害的成绩了。

此外,在人流中你看见别人在沙发上躺着,于是你也想跟着躺;

许多人把东西往购物车里放,于是本来没啥想买的你,也跟着上手瞧了瞧;

从众效应影响着每一个用户的感知和判断,即使你一开始就是带着纯逛不买的心态走进来,最后或许总会不知不觉便又买了一堆东西。

就像你看着那些动不动点赞上千上万的小红书笔记一样,相较于寥寥几个赞的内容,你会不会更倾向于点赞或者收藏前者(即使是进收藏夹里吃灰)?

而位于整座商场中间位置的家居区,似乎也掐准了时间,总在合适的时间出现。

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双腿也差不多逛累了,那么为何不坐下来体验一下宜家舒服的沙发?

餐厅的位置设计的也是很巧妙,大多都是放在商场的最后面,而不是开头或中间;

最后当你来到大仓库提货拿东西时,又总会忍不住再随便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充当了起宜家的自来水,吸引下一批用户的到来。

可以明确的是,宜家所有环节的设计、物品的摆放,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延长用户的使用时长,提高商品的转化率而为。

因此也可以说:你的内容何时出现,以及出现在什么位置,才能够让用户最大限度的满足,便取决于你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的用户。

宜家效应

最后,再聊一聊宜家效应。

花钱省时间这件事情,到了宜家这里好像并不成立。

因为你会发现自己花钱买回来的家具,居然还要自己组装。

当你参照着说明书把一个个螺丝钉、一个个桌腿都安上,花了一个下午才大功告成的组装完从宜家搬来的家具后,这件商品的价值,便已经超出了它本身。

而这件商品最终也从流水线上的千篇一律,变成了你的私人专属。因为那是你亲自动手组装的。

用户的参与度越深入,与产品的情感联系便越强烈。

对平台而言:内容的发布、话题的创建、小组的管理等等,都是在给用户提供参与的机会,而不仅仅只是一个信息的消费者。

资讯型软件的用户粘性,跟豆瓣、B站、虎扑等社区型产品相比,无疑是十分逊色的。

产品的运营者通过创建规则去实现用户的自运营,这应该是许多人都在追求的最高阶状态。

那么这样看来,某种程度上,宜家的用户也是在既定的材料和组装规则之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从而实现了成就感的满足。

而这或许也是许多人爱上宜家这款产品的原因之一。

来源:深刻运营公众号


此文章 短链接: http://dlj.bz/f2Txj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