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法律边缘数年,这家外卖平台终于跌下悬崖!

Posted

最近,新经济公司的公墓上又新添了一块墓碑,碑文只有四个大字:回家吃饭。

“回家吃饭”是一家私厨外卖平台。 5 月 28 日,从用户收到的短信可以看出,“回家吃饭”将于 6 月 1 日起停止运营,在此之前可以办理退款申请。

 

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家平台,但在创投圈,“回家吃饭”可谓一家明星企业。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早在“回家吃饭”创立时,就获得了天使投资人王刚的百万融资,接着王刚的好友朱啸虎加入,再投百万美元。一年后徐新的今日资本入局,完成B轮融资。

我们知道,王刚投滴滴大赚一笔,朱啸虎投的饿了么被阿里收购,徐新当年的押宝更是成就了今天的京东。能同时得到三位大佬的青睐,“回家吃饭”的开局可以说是一手好牌。

然而,这六年来“回家吃饭”一直不温不火,投进去的资金就像丢进大海的石子,响声都没听见就消失地无影无踪。经营多年未果,最后只得黯然离场。

有些模式,可能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错误。

2014 年,正值共享经济大爆发,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产品层出不穷,主打“共享厨房”的“回家吃饭”也顺势成立。

所谓共享厨房,就是通过挖掘厨艺达人,以配送、上门自取等多种方式,为忙碌的上班族和不愿下厨的年轻人提供家常菜的平台,可以理解为一种“家庭小作坊”的专属外卖平台。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将社会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并加以再利用。作为“共享家族”的一员,“回家吃饭”建立的基础便是千千万万家庭中“闲置”的厨房。

餐饮业的门槛并不高,饭店的菜和家里的菜没有本质区别,看过各种美食博主的朋友们都知道,一般餐馆里的菜其实家里也能做,而家庭厨房在大部分时间是闲置的,因此便有了很大的利用空间。

任何创业项目都是要解决问题的,“回家吃饭”解决的就是做饭和吃饭的问题。

对于吃饭的人来说,一个地方的外卖点多了,难免会显得单调,吃来吃去都是那几个味道。越是如此,就越想念有“家的味道”的私房菜。即使价格不便宜,偶尔尝尝鲜也是不错的。

对于做饭的人来说,一手好厨艺有了变现渠道自然再好不过。而且有的独居的人一次做少了不划算,做多了又吃不完,“回家吃饭”刚好能消耗掉他们“生产过剩”的饭菜。

的确,“回家吃饭”对社会有一定的贡献。据网友评论说,他们家里的老人平时闲着没事,又做不了别的工作,上“回家吃饭”当厨师,一个月不仅能赚一两千块钱,还能解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回家吃饭”的模式也有硬伤所在。每家的厨房环境不同,每个人做菜的方式也不一样,这就意味着“回家吃饭”无法标准化,越不过法律这道难关。

“回家吃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法律上的资质问题。

2016 年 7 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正式将网络食品交易平台纳入监管范畴。其中明确规定通过第三方平台交易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该具备且公示生产经营许可证以及营业执照。

而“回家吃饭”的厨师们,仅仅需要提供健康证明,拥有独立的住房和厨房,经过简单的认证后就可以上岗做菜。正因为门槛太低,平台上混进了很多浑水摸鱼的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使用廉价食材、以次充好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餐饮业来说,食品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恰恰是这最重要的一点“回家吃饭”无法保障。因此“回家吃饭”的风评也不太好,不少人反映在该平台用餐后出现拉肚子的情况。

所以,“回家吃饭”最后被市场监督管理局禁止运营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说,它能在“无证经营”的情况下坚持这么久,已经很不容易了。

 

除了法律上行不通,“回家吃饭”在商业逻辑上也有漏洞,最明显的就是私厨外卖的效率问题。

一般的餐饮店铺,由于有一套系统的流程,再加上员工经过专业训练,规模效应使他们能做到快速出餐。骑手到店等个两三分钟便能送餐出门。

但家庭厨房的小作坊式生产方式,势必达不到餐馆的高速出餐水准。再加上居民楼远不如店铺那样好找,骑手光是取餐就要耽搁许久,如此一来整体效率就不会太高。

当然,“回家吃饭”可以推广长期合作的订餐模式,或者以社区为单位完成“内部消化”。但一定范围内有私厨外卖需求的人终究是少数,照这种方式难以把企业做大。

总之,“回家吃饭”的私厨外卖模式就像沿着悬崖行走,一个踉跄就足以使自己落入深渊。

曾经,“回家吃饭”被成为“外卖界的滴滴”,因为看上去它和滴滴做了同样的事:提供一个平台让人们自行解决两大刚需:吃饭和出行。

而如今,滴滴风光依旧,“回家吃饭”却黯然离。关于他们成败的原因剖析有很多,我在此提供一个新思路: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

滴滴做的是打车的生意,是车就要上路,而公路,毫无疑问属于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透明的,且不说目击者众,光是摄像头就无处不在,出了事很容易划分责任归属。

但私厨外卖就不一样,其中最核心的供给端处于私人空间,而私人空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可能得到有效监管,出了事算谁的真不好说。空间上的不对等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等,这是“回家吃饭”失败的根源之一。

因此,不只是外卖行业,任何涉及到私人空间的创业项目都在雷区以内。“回家吃饭”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希望各位创业者能引以为戒,不要落入同一个悬崖。

来源:电商之家公众号


此文章 短链接: http://dlj.bz/pmhh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