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暴跌7万,朱一旦导演离职,暴露出什么问题?

Posted

10月16日,《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系列的导演张策宣布离职,和朱一旦分道扬镳,不再担任朱一旦公司(光曜联晟)任何岗位。

这个举动对朱一旦的短视频团队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张策包揽了策划、导演、编剧、配音等多个重要岗位。

在非一线城市,很难再找到相同能力的全栈型人才。即便找到,再延续原本的视频风格,也有很大难度。

张策离职当天,朱一旦的B站号有2万粉丝取关。截止目前,短短8天时间掉了7万粉丝。

换句话说,最近1个半月时间,朱一旦的B站号一个粉丝也没涨。而九月份之前,每个月能涨40万粉丝。

根据小公举观察,在张策接手的一年多时间里。

朱一旦的公众号头条阅读量迅速从平均3K涨到3W,粉丝数翻了10倍以上,粉丝总数至少有50W。

朱一旦的B站号粉丝数更是从0飙升到了500万,高居哔哩哔哩全站粉丝数榜Top27。从10万粉丝到500万粉丝,只花了377天,堪称现象级UP主。

过去16个月,朱一旦的视频更新频率平均是2天1条。不过国庆节过后,整个10月份只更新了2条视频。

实际上一条是叙述自己即将转型的视频,但是遭到粉丝疯狂吐槽水准下降。另外一条是广告,并没有生产出媲美过去的高质量视频。

在我看来,新视频的情节桥段转折点上,处理的有些生硬,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换了配音后,也少了原来那味儿,有种故意为了表演而表演的感觉,大概就是尴尬吧。

虽然朱一旦声称要改变视频风格,但如果质量比不上过去。原粉丝不一定会买账,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粉丝取关。

问题来了,张策作为导演编剧,朱一旦IP系列视频又如日中天,为什么要出走,背负高风险自己创业?

我通过公开视频和信息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高频率高强度的创作,身兼编剧,配音,策划,导演等多个岗位,让张策负重不堪。所以才会在视频里说出一句,我真的很累了。

虽然张策是朱一旦的幕后功臣,但是他在朱一旦公司并没有任何股份。说难听点,连「高级打工仔」都不是,实际上连朱一旦本人都不是大老板。

朱一旦在自己公司「山东光曜联晟文化传媒」虽然占有30%股份,但职位「仅仅」是监事。

还有一位股东王星越野占有30%股份,并且拥有法人/执行董事/经理三个身份。另外还有两位小股东,虽然单个股权少,但合起来的股权却达到40%。

这家公司成立时间了一年后,才推出了系列视频《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换句话说,是先成立的公司,导演张策是后加入的员工,然后把朱一旦捧火了。

「公司的管理确实有些问题」这句职场经典吐槽梗,明显是委婉的抱怨在公司受到了委屈/不得志。

2020年10月13日,朱一旦的公众号进行了一次迁移,迁移后最大的变化是账号归属主体不一样了。

迁移前老公司主体是「光曜联晟文化传媒」,迁移后新公司主体是「光曜传媒」。老公司朱一旦是二老板,不是实际控制人。

而刚刚成立的新公司,朱一旦变成了大老板,是实际控制人,并且占据了51%的绝对控制权。

老公司里的其他股东也悄然退出。

在小公举看来,张策离职,暴露的还是基层内容创作者和老板之间不被避免的矛盾关系。

一家新媒体公司,多个不同重要岗位的工作,都由一个人完成,业内把这类人才叫做全栈新媒体人。

这类人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在这基础上公司如果没有给予足够的利益/发挥空间,是绝对留不住人的,更何况还是视频爆红的幕后推手。

这种问题在新媒体行业特别常见,账号是老板的,内容是员工创作的。有一天写出了10W+,或者持续做了很多爆款,甚至员工成为了幕前红人。

老板该给予员工什么回报?

我的新媒体社群里,就有运营吐槽过这种问题,写出了10W+,结果只加薪200元。在他看来,奖励有点少了(毕竟10W+能吹一辈子了)

在这种问题上,出品过《吐槽大会》的笑果文化,就「有容乃大」了。

同样身为编剧的李诞,2012年进入《今晚80后脱口秀》担任嘉宾,2014年幕后老板叶烽成立了笑果文化,当时李诞并没有任何股权。

直到2016年,李诞以投资人的身份入股了5.04%,成为了笑果文化的小股东,从员工摇身一变成为小老板。

几个月后,李诞便以编剧内容总监的身份策划了《吐槽大会》,成为现象级网综。

虽然笑果文化是一家公司,出品了多个节目,但在网上被广泛记住的似乎只有脱口秀节目,节目核心IP和卖点就是李诞。

吐槽大会虽然有很多编剧,能独自扛大旗的人只有李诞,其他人或多或少都差了些,能吸引住观众的只有他。

以股权形式留住核心人才,一能让人不受委屈,二能获得应得的回报,或许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只不过这种老板少之又少。

来源:运营公举小磊磊公众号


此文章 短链接: http://dlj.bz/xYGW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