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盗版,你不觉得羞耻吗?
Posted
图片来源图虫:已授站长之家使用
胖鸟电影的 404 事件,再度激起了大讨论。
我们前些天的推文下面,留言已经溢出了限额。
盗版之“不合法”,毋庸置疑。然而,盗版的是是非非,在中囯这个特殊国情下面,又岂能一言而尽?
引用本号主编曾经的论断——
百多年来,吾国有识之士的终极之梦,乃是“开启民智”。但不夸张地说,直到盗版视听的普及,这个目标才第一次真正地接近实现。“盗版”“盗版”,盗来了难以计数的境外音乐和影像,而它们帮助我们“睁眼看世界”的程度,恐怕远远超过了之前种种努力的总和。所以,三十多年来盗版屡禁不止,除了有电视机、影碟机、光盘厂商在“GDP最大”的主旋律下,始终能得到地方保护的经济原因之外,其实,更有一层超越知识产权法之上的道德前提——人民需要盗版盘。
接下来,请欣赏一则江湖老炮儿之回忆录。
前网络时代的私人观影史
文|开寅
作者简介:笔名九只苍蝇撞墙。曾在法国学电影,一不留神拿了个索邦大学的电影学博士证书在家摆着看。还曾是九十年代传奇的《戏剧电影报:环球综艺》的创始人之一。
胖鸟的消失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
它似乎意味着我们很可能会失去那些“资源”,进而不得不放弃习以为常的一种娱乐和生活方式:不付费而自由自在地观看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视产品。
我们究竟是如何开始接受并习惯这些来自于外国的电影和电视作品的?对于九零后甚至是零零后来说,这似乎并不是问题,他们中的很多人将追剧和追片当成了家常便饭。但对于稍微年长的人来说,从视听严重匮乏的贫瘠岁月过渡到现如今的“资源”极大丰富,时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久远。
电影在中国也曾属于“特供”
特别是在还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想看到自己心仪的外国电影并积累起系统而全面的观影知识与经验,并不像我们今天习惯的那样容易。
01
1995 年我在上海上学。一个初夏的傍晚我走出宿舍楼,看见食堂门口贴着今天晚上学校录像厅要播放的片目:《重庆森林》。
那时,似乎我身边已经很少有人去电影院:八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国产类型片风潮已经偃旗息鼓,通过正规渠道引进的外国片也屈指可数, 1976 年以后北京上海曾经人潮汹涌被挤的水泄不通的电影院在九十年代中期已经变得门口罗雀。
但同时,没事就想看个电影作为娱乐的人数却呈几何级数向上增长。当然他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再走进正规影院了,因为录像机和录像带突然在各个家庭普及起来,而录像厅像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
想看电影的人要么三五成群窝在家里沙发上盯着电视,要么像离家在外地上学的我一样,花几块钱买张票钻进狭窄黑暗的小屋,坐在硬梆梆的折叠椅上瞪着投影幕布过完两个小时——虽然观影条件实在简陋,但是却看到了以前从未得见甚至从未听说过的电影。
应该是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大家开始有了看录像带的习惯。我有个亲戚八十年代在深圳做生意,住的地方可以接收到各种海外电视频道。他闲暇时间用录像机录下了大量电视频道中播出的香港和外国电影带回北京散给亲戚朋友们观看。我记得自己在某个春节坐在七大姑八大姨中间第一次懵懂着看完了《野战排》《猎鹿人》和《美国往事》,连其中每隔二十分钟就插播的外国电视台广告也都照单全收。
等我家也买了录像机,我便和那时的半大小子一样转而变成了港片迷,整天扛着自家的录像机往别人家蹿,翻录回一盘又一盘马赛克遍布、人物眉眼模糊的影像,看熟了《英雄本色》《赌神》《警察故事》,逐渐可以勉强辨认出周润发、刘德华、张国荣、成龙、元彪和洪金宝。
港片在录像带的普及中达到了在大陆认知度的巅峰
现在想来,那可能是最早自发的“盗版”行为,除了满心欢喜并没有产生任何的罪恶感。
遍布街头的录像厅此时也几乎在放相同类型的电影:除了香港武打片和黑帮片就是美国B级动作片,史泰龙、尚格云顿和斯蒂芬·西格,外加总是一张扑克脸的查克·诺里斯,都成了熟脸儿,偶尔也能看到个把爱情片:我和初恋女友就曾经在北京北展剧场改的录像厅里看《秋天的童话》嚎啕大哭,出来手就拉一起了。
当然,在最开放的八十年代,各种禁忌都在被打破,录像厅可以大张旗鼓地在北京街头挂出“《军妓》”或者“《卖身女》”之类的大招牌招揽观众,现在哪个影院敢在首都玩这样的花样,市容城管早就上门伺候了。
曾经的宣传词在当下早已成为被和谐
我中学时代曾经一度好奇,为啥录像厅里放的电影都会比我自己翻录的录像带清楚好多,后来才听人说,大部分录像厅都有渠道可以从广东搞到原版香港录像带,放映效果自然没有磁带翻录次数太多而导致的失真。
再往后,很多录像厅门口都贴出了“激光”二字,偶尔买张票进去看,会发现视觉效果清晰数十倍,终于能看清人脸上的痦子了。左右打听才知道放的这是“镭射影碟”,因为盘面像黑胶唱片一样大小,在北京被称之为“大盘”。这玩意儿因为能以数字方式最大程度保留模拟信号,不会像录像带一样放的次数太多导致磨损。
我一度非常迷恋“镭射”那清晰无比的放映效果,曾经想说动父母也买一台镭射影碟机,但一打听价格就闭嘴了:他俩那时候的一月工资加起来还不够买两张光盘,更别说机器了。
日本先锋公司因采购不到镭射影碟机零件而最终停产
几年前看到一则新闻:日本先锋公司直到 2009 年才停止镭射影碟机的生产。而在蓝光出现之前,镭射影碟一直是最清晰、还原度最高的播放介质,超过DVD。这么看以前我在“激光大盘”录像厅度过的那些岁月,其实是相当珍贵。
来源:枪稿公众号
此文章 短链接: http://dlj.bz/2mK33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