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小策:徘徊于虚实之间
Posted
在无数人挤破头想拍好短视频之时,张策却在努力摘掉“短视频导演”的帽子。
在他看来,短视频就像用面包夹上一块炸鸡,“观众饱了,我赚到了钱,OK,拜拜。没有人在乎你的汉堡是怎么样,所以它需要在几秒内把观众吸引住,用最直观、最暴力的方式来获得流量。”
可“汉堡”终究只是“汉堡”,如果想要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拍长片、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是每一位视频创作者更高一级的追求,尤其是当张策还特别想努力成为“导演张策”时,这条路几乎是必行的。
回顾张策从宣布“朱一旦”分家以来的创作历程,其经历了拍摄《马小策梦游江湖》的低谷期后,终究凭借“广场往事”系列在B站名声大噪,片中的大妈们也被观众戏称为“策女郎”,各自在B站开了个人账号,拥粉数量可观。
但“广场宇宙”会成为张策创作的终局吗?他本人并不这样认为,在今年2月的一次专访中,他笃定地说自己“梦想肯定是去拍长片。”但接踵而至的,却是植根于他脑海中更深层的困惑:拍长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一个片子要拍成90分钟而不是60分钟?
这一困惑在与贾樟柯的对谈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张策将《让子弹飞》里的姜文比作短视频平台,将姜文给老百姓发的枪比作手机,向贾樟柯“开了炮”:“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子弹’,平台与用户互相占用对方时间,导致短视频很大可能会侵吞掉原本的电影市场。”
张策并没有等来贾樟柯正面回复的答案,但他无疑忽视了一个事实,即无论是自己曾经的成名之作“朱一旦系列”,还是自己如今的得意之作“广场舞系列”,其中都掺杂或沿用了经典电影的风格和镜头语言,甚至是配乐。
尤其在“广场舞系列”中,“致敬”经典电影桥段的镜头不在少数。
也因如此,如果说短视频是看上去更“务虚”的一端,那么电影无疑是张策所向往的“务实”的另一端。靠着借鉴众多经典电影中的拍摄手法和风格,张策在这虚实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留地”。
的确,借助电影式的表达无疑能让短视频创作“更上一层楼”,但在更大野心的驱使下,商业化的矛盾与能力项的局限开始凸显,在短视频与电影间摇摆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抛开高播放量以外,当下我们该如何理解张策的创作脉络与其视频的行业定位?或许得从“朱一旦系列”说起。
01
“务虚”的终点:成为算法机器的养分
在与朱一旦分家1年8个月后,数据证明了张策的离开并非双输,而是朱一旦IP单方面的瓦解。
“瓦解”不仅体现在播放、互动量的持续下滑,还体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断更和产出不稳定。团队也曾有心想借热点话题再造爆款,但缺了张策的朱一旦无力再造如《一块劳力士的回家路》那样的爆款。
有观点认为“配音”的缺失是朱一旦视频数据持续走低的原因,视频“没内味儿了”。这的确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以“黑色幽默”为主的内容风格很难再找到与张策同等水平的编剧。
张策曾在采访中表达自己对短视频算法的认知:“他们有足够的资金雇世界上最顶尖的人给他们来做这一套算法,我们的克制力是微不足道的。”而在算法之下,张策眼中的“朱一旦系列”视频各个组成部分都能够被模板化。
这套模板被张策总结为:开头要抓人、发展要迅速并加入催化剂、高潮有质量、结尾要勾人。
开头如何抓人?张策曾举了一个例子,“被一个二流子撞到,并被他辱骂,我想了想,赶紧道歉,并转给他1000块钱......”被二流子撞到却被辱骂,“我”却赶紧道歉赔钱,这在张策看来构成了观众之所以会观看视频的全部“视觉期待”。
而在建立了“视觉期待”后,后面的内容填充便顺理成章,在视频剧情的推动中不断加入“包袱”引观众发笑或共鸣来持续留住观众。
至于整个视频的高潮,它来源于你想拍摄这则视频的“初心”,是你脑海中最抓人的那幅画面,甚至可以直接成为你的短视频标题。
一整套流程下来,短视频便兼具了“戏剧性冲突”与“完播率”,完美契合算法机器的推荐要求。
然而,模板的建构只是“朱一旦系列”爆红的“其中一条腿”,理解张策创作的另一个重要切口,是“抄”。
这里的“抄”并非指“抄袭”而是“借鉴”。在张策的认知里,昆汀、周星驰、王家卫在初拍电影时也都借鉴了其他电影大师的拍片技巧,久而久之才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坦言在构思“朱一旦”IP初期,曾发现不少人物+旁白式的短视频大行其道,于是“借鉴”了这一形式,融入自己的想法形成了“朱一旦”的叙事风格。
可他没有说的是,“富豪”这一人设给了他制造冲突题材的自由空间,也让“反差式”剧情变得相对容易策划,作为抖音上最早通过黑色幽默讽刺社会现实的IP,“朱一旦”吃尽了全部红利。
“朱一旦”IP发展至后期,也迎来了自己的瓶颈期,张策在模板化、套路化的创作中渐渐迷失,她的妻子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后期的张策长期失眠,夏天浑身发冷,“1分钟的短视频张策已经做够了,做到头儿了”。
灵感的耗尽与受限的题材,加上利益分配、主导权等更现实的因素,最终导致张策离开了“朱一旦”IP,开始了另一段内容创业旅途。
02
“务实”的冲突:相对缺乏内核的创作
在“广场舞系列”爆红之前,张策其实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他曾尝试拍摄自己的创业“惨败”故事来引发关注,也曾拍摄了无厘头的系列古装剧来制造笑料,但都没有做成与“朱一旦”类似的爆款IP。
直到《七姑八姨》这一10分钟短片的出现,让张策找到了新的赛道。片中四位阿姨边打麻将边吹嘘自己子女有多“能耐”,吹到后面越来越离谱,甚至连奥特曼、《生化危机》女主角也成了她们口中的“儿女”。
片子一经发布迅速登上热门,播放量迅速突破百万,单条涨粉十万以上。令人感到戏谑的是,这则短片在最初不过源于B站官方一则《拜年纪》推广视频的合作需求。
张策对于流量的嗅觉无疑是敏锐的,他迅速调整创作方向,以这些大爷大妈为主角,接连拍出爆款,其中《妇仇者联盟:枪在手,跟鹅走!》斩获1350万的最高播放量。
“广场舞系列”之所以能火,核心原因仍然是“反差”。“武术高手舞枪弄棒、农村小伙驴车上街一定没人看,但武术高手打不过业余拳手、农村小伙发明创造就有人愿意看,”张策直接给这些广场舞大妈套上了不一样的人设,整个片子瞬间具备了“眼球效应”:“每个广场都是一个江湖,把广场舞斗争当‘黑帮片’来拍,一定很有意思。”
某种程度上而言,张策在拍摄“广场舞系列”时的创作思路与其在创作短视频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寻找故事的最大“卖点”,绝不让发展枯燥无味且平庸,还要加点“包袱”作为催化剂,让观众觉得这一段时间过得很快。
催化剂是什么?它一方面可以是对经典镜头的致敬,一方面可以是精心设计的、相对密集的“笑料”。譬如在《妇仇者联盟:枪在手,跟鹅走!》中,刘大鹅给三炮零花钱的手法就与《英雄本色》中的周润发相似。
在其他视频中,剧情中也都曾出现对经典电影桥段或配音的模仿或借鉴,而片中密集笑料的拼接成了视频完播率的保证。
王三炮给三舅买膏药空盒子:“你撕着玩吧,空盒子。”
王三炮豪气买烟:“三根中华、七根黄鹤楼、十根哈德门。”
当然,片中演员的稳定发挥也让片子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一方面“刘大鹅”、“王三炮”等主角的确具备较强的性格辨识度,虽然无法与专业演员的演技相比,但目前也已“够用”;另一方面,张策给演员的讲戏也足够细致,能够调教演员们演出预期中的“状态”来,这背后来源于张策对真实农村人生活体验的洞察。
譬如,张策会留意生活中每一处细小的冲突,在与人吵架时,张策会以一种好玩的心态跟别人吵架,享受冲突的过程,并猜测对方心思故意作出一些反应来试探对方,“看他会是什么反应,以后就成了我的素材。”
反差、笑点、对经典的借鉴、演员的发挥共同构成了如今张策视频质量的保证,如果就此发展下去,张策的新公司一定会活得很好。
然而,张策的野心不允许他止步于此,“拍长片”的梦想让他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某种程度上这成了其内容的“不稳定剂”,一方面可能收获成功,一方面也可能将自己的短板暴露无遗。
幸运的是,他率先取得了成功,由凤凰传奇参演的《凤凰,涅槃吧!》片长近36分钟,张策将“小人物克服重重阻碍”的经典套路演绎得淋漓尽致:大龄女主立华(杨魏玲花饰)坚持追求梦想,身边各种恶意向她袭去,母亲也视她为“神经病”,但她仍然在村里瘸子(曾毅饰)的陪伴下每天在小树林坚持练歌,最终获得“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战成名,而村里瘸子成了自身成功路上的一个“遗憾”。
据“后浪研究所”报道,这部片子成了张策自认的“巅峰”,张策甚至陷入了焦虑:“如果超越不了,一直拍没它好的片子,不就是在原地打转?原地打转为什么要去做呢?”
直到三天前,小策迎来了自己作品的“分野”,自己的“诚意之作”《我和我的怨种外甥!》评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
在这则长达60分钟的视频下,一部分观众认为片子的节奏没有问题,“老人的生活本就如此”,而另一部分观众认为这部片子的质量“真的有限”,不仅故事设计得无章法,连人物情感的铺垫也没有做到位,而三炮频繁的插科打诨让影片看上去不伦不类。
甚至有热评指出这60min的片子“往好听了说叫作朴实无华,往难听了说也叫朴实无华”。
的确,在60分钟的时长里,如果全篇主要靠三炮无厘头式的插科打诨来过度,而结尾却又突兀地将三舅之死的情绪全部宣泄出来,观众很难不产生跳脱感,“张策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的疑问直到最后才被一股脑灌入受众脑中。一直以来擅长讲故事的小策,这次没能讲出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
回想张策在接受采访时问的那一句“为什么一个片子要拍成90分钟而不是60分钟?”,我们似乎能得出一个答案:对时长的困惑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原因是所表达“内核”的单薄,以及张策对“故事”本身的把握欠缺火候。
说白了,究竟该用短视频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片子,还是应该以电影的态度去审视?或许如今连张策自己也很难想清楚,一方面深谙短视频的节奏特性并熟练使用,另一方面又想拍得更加深刻而不显得娱乐化,努力想给观众传达更多意义,导演小策徘徊在虚实之间而难觅出口。
03
商业化的窘境,虚实之间的焦灼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张策如今的角色并非电影导演,他始终面临着自己的现实困境,他曾在采访中表达自己的无奈:“时代不一样,有些导演可以不管不顾,拍自己的风格,那是他的成功;对于我来说,我的成功就是让流量上去,流量上去就会有商家来,我才能继续拍自己想拍的内容。电影辉煌的时代大家都有耐心,贾樟柯可以一两年拍一部,我不行,短视频没人会有耐心等一个小人物的两三年”。”
的确,张策与其妻子在经营的内容生意,本质上依旧是广告生意,而非电影公司以卖票来换取收入的生意。身份的差异直接导致某期视频会因植入太过明目张胆而影响粉丝们对张策的期待。
最典型的是《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则视频,剧情围绕广场舞垄断者的权力角逐展开,其中“钉钉”打卡功能主导着整个故事的走向,高频次的出现让弹幕里充斥着连串的问号和“离谱”字样。
图源《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下评论
还有一期播放量较低的视频是为喜茶拍的品牌广告《我反对这门婚事!》,全片告别了人们所熟悉的“广场村”,主角也进行了替换,成了一则彻头彻尾的广告。
“内容是否纯粹”的矛盾就如同“是拍短片还是拍长片”的矛盾一样,始终在张策内心徘徊,其妻子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此说道:“现在公司的商单一个接着一个,他又开始想自己是不是被金钱绑架了?为了钱而创作?”
这种“游离”背后的核心,或许是出于自身角色定位的不确定。一方面,观众对于张策的期待越来越高,就如同他自己所讲的“每个月都在想,别人是不是在捧杀我?”;另一方面,张策拍片子的商业模式仍旧是流量说话,植根于短视频平台,与庞大的电影工业体系并不沾边。
但经历了今年年初的平遥国际影展后,张策却又有了属于自己的“成名时刻”:一个兽医专业出身的人,拥有了自己相对“另类”的导演身份。他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想拍电影可能是对于“电影圈”这一名利场的热爱。
的确,一方面作为儿时最大的爱好,另一方面又承蒙诸位电影大师让他走上拍片这条路且越走越远,张策对电影的热爱无疑深入骨髓。而如今的电影业又烂片屡现,缺乏好的内容创作者,张策的“游离”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可其中的鸿沟在何处?抛开成本、故事结构等细节不抠,或许张策首先要想明白的问题是,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霸王别姬》、《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会被铭记十数年之久?而为什么作为短视频,其生命力却往往“阅后即忘”?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电影是一种表达或批判的艺术,它通过影像化的手段生动阐述或揭示着世界中的某一类共性问题;而短视频则是一种取悦受众的手段,在“刷”的过程中受众除了即时的快感一无所求。
而从评价体系上看,电影具备着一套成熟的专业手法与权利、评价体系,而短视频则如同草莽江湖一般,流量为王。
04
一个可能短视频风口的诞生
我们纵然不能以衡量电影大师的标准去衡量张策,这对于他无疑是不公平的。但换个视角,张策其实为短视频未来的发展给出了一个方向,即从短视频向短剧方向的转型。
克劳锐曾在5月发布过一份《2022短剧内容生态发展研究报告》,其中指出从2018年的初露锋芒到2021年的快速增长,短剧内容迎来井喷式爆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助推下,优质短剧数量不断增多。
但从抖音来看,传统剧情达人的创作正在向短剧转变,内容多以原创短剧为主,且互动质量有所提升,抖音短剧达人的粉丝量年增长更快。
重要的是,短剧的商业变现空间正在逐步扩大,短期来看有平台分账、产品植入、品牌定制三条变现途径;
中期来看,短剧能够成为红人孵化的新形式,在短剧中加入素人演员,力捧“新人”带动腰尾部的KOL快速涨粉,成熟短剧达人在参与短剧内容以外,能够向直播电商发展;
长期来看,短剧的价值在于提高用户的黏性。短剧内容具有连带效应,某一集内容的爆发可以带动粉丝关注整部剧及相关达人。高质量的内容吸引用户,持续性的剧情维持粉丝粘性、拉长用户停留时间。
张策目前走的无疑正是短剧赛道,“广场宇宙”在B站无疑已经成为顶流,并孵化出鹅姐、三炮等老年明星。那么,未来为什么不可能出现其他形式的“宇宙”呢?随着更多创作者才华的凸显,相信短剧赛道未来将迎来更多资方的投入,这将带来更优质短剧的诞生。
那么,短视频未来会取代电影吗?目前当然是无法取代,但假如短剧有一天能够发展至取代电视剧,那么取代一些爆米花电影的市场也未尝不可能。就算在如今,奈飞的诸多原创剧也已经吊打很多商业大片了。
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电影淘汰论背后的“人性之考”,即人类会不会自我放逐,去追求更难获得的“精神满足感”?这才是短视频能否替代电影的终极命题。
参考资料:
《导演小策:每个月都在想,别人是不是在捧杀我?》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导演小策
《张策的短视频创作课》B站
《小策对话贾樟柯:每一个拿手机的人,都能当导演》他们野蛮生长、导演小策
《B站第一导演小策:正在成名》南方人物周刊
《抛弃大IP“朱一旦”后,导演小策又抛弃了短视频丨尺度》后浪研究所
(举报)
来源:TopKlout克劳锐公众号
此文章 短链接: http://dlj.bz/qboh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