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抗疫打头阵,拼多多凭什么?

Posted

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几乎给中国的所有传统行业踩了一脚急刹车,于是市场出现了传统行业在各种云服务上疲于奔命。

无论是教育行业的“云辅导”,娱乐行业的“云蹦迪”,还是传统企业的“云办公”等等,都意图在用新形式最大化的减少这次急刹给自己“轮子”带来的磨损。

但离民生最近的农业,进展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化,农产品的线下流通根本无法做到像服务行业云上转换,在疫情的突击下反而加重了过去的种种困境,这让各路电商、服务平台摩拳擦掌,力图将自己自身优势赋能农业“逆流而上”,最大程度上缓解疫情给农业带来的短期阵痛。

在这个特殊时期,拼多多在这次抗疫助农的行动在电商行业崭露头角,对农业的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对整个行业可谓意义重大,同时可以说夯实了拼多多自己在农业上的主力地位。 

先说说这次疫情对农产品的冲击,从新时代的角度来谈,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模式创新,农产品自身的周期性、高损耗率、地域限制等因素,让农业在传统行业里一直存在着一定滞后性,在这次疫情前更是显得手无足措。

举个海南桥头地瓜的例子,在过去春节期间这种优质红薯每天销量可以达到 200 吨,而今年销量最好的一天也只卖出去 300 公斤,这六百多倍的销量差距让农民在断裂的销链上举步维艰。

一方面,疫情的封闭管理让大量人口处于居家隔离状态,人们居家消费的刚性,导致线上农产品的需求激增,而各地交通中断,物流干线受阻导致农产区的产品又无法出村出山,很多地区的农产品的流通停滞,这让供应和需求之间短期爆发了巨大的矛盾。

另一方面,按过去时间推算,目前各地区的春耕备耕工作应该早已进入准备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下春季播种的时间段是农民伯伯们一年的粮食是否可以实现丰产丰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可疫情对农民伯伯们的收入下降对生活保障造成了直接影响,让这次春耕备耕工作较往常来看,更难开展。这给善于“打通销路”的电商平台们出了一个考题,在各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农民——实现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精准对接?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的助农表现天然的成为了行业的样板。为了在“农业”方面实现爆破效应,以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在这几年扩展自己平台版图的过程中,在农业的布局并没有放缓。

换句话说,农业流通的短板反而成了拼多多突出电商重围的主力,在这次疫情面前见真章。

值得注意的是,从 1 月底开始,就陆续有农业方面的专家学者联系拼多多,探讨这次疫情期间,农产区的滞销问题和可能对春耕带来的影响。接下来拼多多便开始在抗疫助农上“陆续出拳”。

二月初,拼多多上线农产区专项活动,用“地网”体系梳理各产区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针对农产品库存和质量情况。同时协调相关部门根据情况给农产品开辟绿色通道,用这样的方式最大力度去缓解供需失衡的压力,让农产品的生产和需求信息在云端实现精准对接。

随后,在此基础上,拼多多推出“抗疫助农”专区,这让它成为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出村进城的主要线上载体之一。

这样专区直达的形式给滞销的农产品带来了新的可能,比如云南建水的紫皮洋葱,店家在店铺内做了俩小时直播就卖出了一万斤,西双版纳的无花果三天销量超过 3200 多单。

意识到这样的举措能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后,拼多多在“抗疫助农”专区增设“农产品滞销填报入口”,要在全网范围里征集滞销信息,实现更大面积、更大规模的精准帮扶。

截至目前,查阅这次疫情专区的订单数据,在“抗疫助农”专区的滞销农产品超过 130 万单,专区累计销售初级农产品接近 2000 万斤,这还是全国性快递物流运力迟缓的情况下。

而这些拼多多的重头戏还没结束,农业农村部在 2 月 17 日召开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会议,“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联盟”成立,拼多多是发起方之一,拼多多将在农业农村部的指导下,开展不低于 100 亿元的专项采购资金。紧接着寿光农发集团签约拼多多,寿光市主要蔬菜标杆企业将陆续入驻平台开设旗舰店。

如果说在平时的传统电商竞争下,拼多多与农户、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还不会进展如此迅猛,根据调研数据,拼多多这个专区覆盖了全国近 400 个农产区,包括 230 多个国家级贫困县。

拼多多的战术调整和农资的注入,从短期来看,能够给农产品起到更大程度的助推,从长期来看,拼多多这次的快速反应,让它靠多方优势构建起了更大的农业产销数据库。

其实在拼多多出现之前,电商的普及已经很大程度提高了商品销售的流通效率,但“农业”这个板块,到今天为止,仍然是很多中小企业不愿意涉足的领域,包括资本方,也更倾向于投一些更“轻”的模式,上游供应链在农产品领域的流通上依然存在明显的短板。

从当初拼多多“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路线来看,借助农产品弯道超车继而达到在农户与消费者之间快速扩张的效果,似乎并不难理解。

农产品有一个特点:非标品,这让农业产业一体化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而人们对非标农产品最为敏感的考虑因素在于价格。

在拼多多最初通过拼团走量的模式借势微信流量揽获的五亿用户,所以就拼多多的市场空间而言,同时结合恒大研究院给出的数据,拼多多一半以上的用户来自于三线及以下城市,也就是说,拼多多揽获的用户群体大部分为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目前,有约8. 28 亿的国民年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换句话说,中国中低收入人群规模庞大。

而农户售卖农产品最大的障碍在于其他主流电商平台的门槛过高,所以拼多多流量更多的是用低门槛的开店方式倾向于中小商家,这让拼多多如今直连 2 亿农户和数千万的小商小贩,在 2019 年农产品成交额达到 1364 亿元人民币。

平台规模效应的上升,让拼多多在供应链端更有话语权——在各路电商中成为与农产品上游结合最紧密的电商平台。

在电商的竞争格局上,其他主流电商平台也在农产品板块有所争夺,但拼多多用户群体的特点以及和农户们低门槛的合作方式让拼多多在这次疫情期间的“助农”行动上更为敏捷。

值得注意的是,多多大学负责人表示,拼多多会以山东寿光为起点,在未来一年间,将在农业农村部等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成立由多多大学核心讲师、业务运营骨干及农业专家组成的专项小组,对全国主要农产品地区进行全范围“检索”,深入农产品当地,手把手教学开网店,让更多农民和农产品上网,增加销售渠道,系统性帮助优质农产品上行。

这番发言有两个点值得被放大细品:

其一,拼多多对全国主要农产品地区进行全范围“检索”。其实也从侧面看出中国农产品目前与其他电商零售品相比,无论是农业方面的基础设施,还是就业人员的教育素养、年龄结构等等因素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连目前最基础的信息整合和收集还需要企业多下功夫——农产品产业局面还未被完全打开,市场空白点多。

其二,专项小组手把手教学农民开网店。当我们回望电商发展这么十年来,处于供应链上游的零售商家端在电子商务的大伞下被集结,但农业这一块的上游供应商在电商环境里似乎被“边缘化”——究其根本是农产品电商人才的短缺。

从某种程度上说,以上拼多多在疫情期间对农民的护航上,佐证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农业的生产和流通仍然有巨大的数字化、效率化的潜力。

尤其是对中国大量的中小农户而言,过去传统的售卖方式与互联网高效整合几乎脱轨,农户们靠个人对零售的认知各自为战——让中国农业的发展进程一直像一锅迟迟未烧开的水,但一旦达到它该有的沸点,农产品的流通效率的跨越式提升,将会让中国农业市场进入一个新农业时代。

拼多多一套组合拳下来在抗疫助农方面成功“出圈”,加上过去在农产品方面深耕细作埋下的伏笔,可以说拼多多在农产品板块的系统作战几乎奠定了以后在农产品领域的基本盘。

最后当我们回归到互联网电商本身,归根到底,电商平台的作用不过是利用信息,连接供给端和需求端,从而实现商品的高效流通。

任意一个细分领域或许都是电商平台可以单点突破的着力点,但当切入细分领域的时候,很多企业才会意识到这其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嫁接。

而这时企业应对难点做出的举措,用何种方式对薄弱环节进行赋能与重塑,甚至能让各环节的每个玩家获益,这或许才是互联网的真正价值所在。

来源:互联网指北公众号


此文章 短链接: http://dlj.bz/LGYW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