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老人用手机后,我发现蠢的是自己
Posted
最近几天,总能看到在超市、商场门外,有老人因为打不开场所码、健康码,而无法进入,甚至央求工作人员,或与之发生口角。
这样的现象越发频繁,无非是疫情管控严格下,过去睁一眼闭一眼的门禁,都变得严格了起来。
而原本一些凭借着年纪,常无码混入超市的老人们,也因为市场管理严格、地摊暂时变少,而迫不得已学习用码。
平心而论,对于每个人而言,“如何让 3 亿老人跟上时代”可能是个小问题。但“如何教会自家老人用手机”,就是个不得不面对的大问题。
如果你亲手、耐心尝试过教老人用手机,尤其是 80 岁以上的老人,你会知道这是一项多大的挑战。
且不说老人本身的心理抗拒因素,即便他们很配合,教学的过程也一言难尽。
简单来说, 4 个问题:
一开始,我也很头疼。
但随着教过的老人增多,我开始从另一个视角看问题。
老人本就如此,年龄因素导致的思维能力退化,从未接触过电子产品带来的基础经验缺失,是不会骤变的客观因素。
而我们在做产品时,这些客观因素,自然也是应该考虑到的范畴。
就像我们不能向用户提出要求“使用本产品,必须具备python编程能力”,我们的产品在面对老年用户时,也应该考虑到老年人的能力,做出合理的调整。
国家自然也看到了这些问题,去年工信部曾发布通知,要求网站、APP做适老化改造。
确实,也有很多产品通过了检验。
但实际体验下来,大多数产品的适老化,也仅仅止步于“文字更大更清晰”。
其实,能为老年用户做的,真的还有很多。
解决“看不懂”1. 能言传,别意会
随便打开一个软件,我们往往能看到大量的图标。
作为视觉传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若只有图形存在,把下方文字遮住,你又能认出其中几项功能呢?
或许你会说,这软件我常用,一眼就知道什么是什么。
但对于没有用过、或很少使用这个软件的人呢?
若离开了文字,只用图形传达信息,难免会有一些难度。
但恰恰很多页面中,实际的操作按钮,会出现没有解释的单纯图标。
比如,我有时会在微信群里,与我的祖母、伯父进行群视频通话。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现象:我的祖母使用手机后置的摄像镜头,而不是自拍镜头。因而我们看不到她的脸,只能看到一堵墙。
通常来说,视频通话默认使用的是自拍镜头。所以我研究了微信群通话界面,也询问了我祖母、伯父原因,才弄明白:
群视频界面中,在挂断按钮的右侧,有一个切换镜头的按钮。
它没有文字解释。
当我的祖母发起群通话,自己上线后,若其他人还未接通、没有显示出视频,她会怀疑,可能是自己没有打开什么功能。
这时候,恰好有一个没有说明、像照相机一样的按钮,就难免点了上去,进行尝试。结果切换成了后置摄像头。
其实,相比其他软件,微信在这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绝大多数按钮,都配有文字解释。
但即使如此,连这样小小的一个功能没有解释,都会给不熟悉图标的人,带来使用上的问题。
而我们所谓图标,作为一种图形示意,讲究意会。
不仅是未接触过图标的老人,有可能出现理解偏差。就像前文中,打了马赛克的图标,即使是年轻人,也会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对同一个图片,解读出不同的含义,这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意会的方式,帮助信息更好传递,但不能只依赖意会。
在但凡有空间留下文字的位置,都应该进行合理的解释,才能避免使用者产生不解、误解等问题。
2. 能大众,别个性
除了形形色色的图片外,让人看不懂的,或许就是那些“花里胡哨”的文字。
个性化的文字,是用在宣传文案上的,不要用错了地方。
如果一个按钮上写着“我很可爱快来点”,除非它是刻意用来吸引人点击的广告,否则真该考虑考虑,要找这项功能的人,能不能发现它近在眼前。
(举报)
来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公众号
此文章 短链接: http://dlj.bz/UJloM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