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起点中文网,仍然处于“黄金时代”

Posted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到了2022年的5月15日,起点中文网已经满20周岁了!说来惭愧,我也算是起点早期用户之一,最活跃的时期是2004-06年,有幸见证了那个野蛮生长、大神辈出的时代,还曾经创作过两本签约小说(尽管都没什么影响力)、收到过几千元的稿费。时至今日,PC互联网时代诞生的许多平台早已销声匿迹,起点却还牢牢地占据着网文市场的重要地位,让我颇为欣慰。

关于起点还能不能维持长期竞争力,这一点存在着争议。尤其是在免费阅读兴起之后,有人认为起点的应对不及时、跟不上时代,必将走向衰落。我无法赞同上述观点,因为它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网文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为“好书”提供土壤;按照阅文集团CEO程武的话说,“好书”的基础是经得起用户感情验证。在这一点上,我尚未发现任何平台能接近起点,更不要说超越了。

从成立初期开始,起点就是围绕着作家成长起来的。我还记得,当年起点总共只有几百个作家的时候,编辑和作家每天都会在内部论坛和QQ群互相交流,每个最微小的创意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讨论。在历史上,起点的每一个里程碑,几乎都是在加强对作家群体的服务:

对于作者而言,在网文平台进行创作,主要诉求无非是三条:第一是提高创作水平、实现自我成长;第二是获取满意的收入,乃至得到职业化机遇;第三是与读者群体互动,通过“被认可”达到心理满足。这三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作者的自我成长是商业化的基础,与读者的互动也将激励作者创作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能够满足这“三位一体”需求的平台,才是优秀的网文平台。

起点又是如何满足上述需求的?它的强大编辑团队当然是很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正规的作家培养流程;它的商业化体系也很重要,毕竟整个网文付费模式就是它建立起来的。但是,我想集中探讨一个同样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点,那就是起点的产品设计和迭代。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网文产品需要什么迭代?能做出什么差异化?不就是把各种各样的网文内容堆砌起来,给读者一个看书的场所嘛?大错特错。准确地说,起点诞生于一次伟大的产品形态创新,至今经历了三个重要的产品迭代阶段。产品设计是内容生态的基础,也是目前起点发力的主要方向。试粗略总结如下。

在2002年起点中文网创立以前,国内网文平台都是BBS形态,作品章节是BBS上的一个个帖子,读者要在浩如烟海的帖子当中找到自己追的书。平台管理员也会做合集、整理讨论内容,但是效率很低。起点是第一个以“书库”模式代替BBS模式的平台,读者阅读和收藏的单位变成了一本本“书”,而不是一个个帖子。这个模式,在今天看来司空见惯,在当时却是重大创新,对作者和读者均创造了极大的便利。这就是起点产品的“1.0阶段”。

在这个阶段,起点也有评论区、内部论坛等功能,但不作为重点发展。它聚焦于为作家提供发布作品的土壤,读者主要以订阅、追更、投月票等方式与其互动。至于更复杂的互动乃至粉丝运营,主要在百度贴吧、QQ群、QQ兴趣部落等站外场所进行。此阶段贯穿了整个PC互联网时代,以及移动时代的前期。

2011年,起点读书手机客户端上线,这是国内第一批移动网文平台产品;次年,3G起点网上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文读者的群体大幅拓展,读者对于实时互动和“归属感”的需求,也放大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由此为起点下一阶段的产品迭代埋下了伏笔。

从2017年开始,起点读书APP有计划、有步骤地强化了互动功能:推出“本章说”,也就是对每个章节、每个段落的评论吐槽,大幅加强了读者与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实时互动,有人将其形容为“网文弹幕”;然后推出“点点圈”,即功能强大、分主题的内部论坛,让书迷不必去贴吧或兴趣部落即可对作品展开深入探讨。这些功能把读者和作品的联系深入到章节字句、人物等更深层面,大幅提升了粉丝黏性。起点产品由此进入了创作+互动的“2.0阶段”。

这个阶段最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大王饶命》——这部由“会说话的肘子”创作的都市小说,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部原生评论过百万条的网文作品,连续四次打破起点读书单月月票纪录。作为带有浓厚二次元色彩的吐槽风作品,《大王饶命》和“本章说”的弹幕流天然互补,创造了单章评论量超过1万条、平均每个字就有4条评论的奇迹。这种生动、灵活、实时的互动功能,在后来的《诡秘之主》等垂类作品的出圈过程中,也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读者对作品的感情是IP的基础。起点读书为读者提供了更强大的互动工具,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感情,也就是为IP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从2019年开始,起点读书的产品迭代进入了“3.0阶段”:明确产品层面对IP的孵化作用,将IP孵化在产业链中不断前置。新推出的“角色”和“设定集”功能,使得读者能够更方便地理解作品深层次的人物和世界观;“彩蛋章”和“配音”功能,则为二次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和空间。作者也可以更深入地参与IP孵化,粉丝运营的积极性大大提升。简而言之,从作者到读者,每个人都可以是IP共创的一个环节。

“卖报小郎君”的《大奉打更人》的迅速蹿红,就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这部作品拥有971万粉丝、全网超500万条评论、1万多个人物标签,读者为书中角色的“比心值”超过190万。该书的书友圈运营团队,包括作者本人在内共有14人之多。在该书的书评区,随处可见读者自发的配音、角色定制图片等衍生创作活动;有超过10万人参与了起点官方举办的卡牌活动。从书友为《大奉打更人》女团活动撰写的应援口号就看得出来,大家对这本书的感情是何等真挚,对衍生活动和二次创作的需求又是何等强烈!

《大奉打更人》女团活动书粉给角色写的应援口号

这种高质量的互动,对《大奉打更人》的IP改编,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名有声剧上线三个月,全网播放量就已破亿;同名漫画上线腾讯动漫平台仅仅44个小时,收藏量就突破了10万;2022年1月,限量发行2000份的数字藏品获得了12万人的在线预约;该书的影视化、动画化改编也已经在进行中。只有在进入“3.0阶段”、实现IP孵化前置的起点平台,才有可能实现这种IP价值的迅速聚集。

在视频内容(尤其是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人认为网文在根本上已经“过气”了,会越来越边缘化,IP改编价值也将逐渐降低。这种观点固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却过于简单粗暴,也严重低估了网文作为“网生IP核心内容形式”的重要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21年,全球播放量和搜索量最高的剧集是Netflix的《鱿鱼游戏》。这是一部“无限流”剧集,而无限流概念恰恰是由起点签约作品《无限恐怖》(2007年zhttty创作)首创的。在《鱿鱼游戏》走红之后,起点迅速做出反应,将类似题材从科幻品类中独立出来,成立了“诸天无限”品类。在“无限流”独立之后,科幻品类也可以进一步聚焦于“硬科幻”题材的扶持,相关作家的发展机遇将有增无减。

附带说一句,据了解,同样是在2021年,起点读书改进了内容分发效率,新书挖掘效率提升了72%;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时间周期内,起点读书能够容纳更多的新书上架,为更多作品提供有效曝光。上述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为细分题材、小众作品提供更大的空间,让每一本书都有被看到的机会。

整整二十年前,当我亲眼目睹起点中文网以“个人网站”的身份成立之时,完全没有想到它会存在这么久,并且不是苟延残喘,反而是欣欣向荣。在产品层面,起点勇于自我迭代,其移动APP最近一个月就进行了9次更新,最近半年则进行了超过25次更新。在内容层面,起点加强了精细化运营,试图为作者提供多层次、量身定做的服务,也在2021年实现了中腰部作家数量增长近三成。这一切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向读者持续推出“好书”。

经过用户情感验证,是“好书”的基础——这就是起点读书加强读者互动和粉丝运营功能的原因;“好书”能转化为“好故事”,实现IP生态链运营——这就是阅文孜孜不倦进行IP改编的原因;好故事也能跨越空间,从中国走向全球,实现大家期待已久的文化输出——例如《赘婿》《斗罗大陆》已经登陆多个欧美主流视频网站,在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

网文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产品设计在这个系统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却容易被忽视的作用。哪怕竞争对手从起点挖去了一批头部作者,上架了一批有爆款潜力的作品,它也无法完美地复制“创作+互动”的产品模式,以及在互动基础上形成的IP孵化能力。这个良好的产品模式,是经历了多年探索之后,在对内容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起来的;它与内容生态是水乳交融、互相成就的关系,共同构成了起点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从狭义的网文视角,还是从广义的网生内容IP视角,20周岁的起点,都还是处于它的黄金时期:生机勃勃,充满勇气,敢于寻找新的成长路径,也勇于承担IP改编和文化输出的使命。过去二十年是如此,未来二十年还会这样吗?

为什么不呢?

(举报)

来源: 互联网怪盗团公众号


此文章 短链接: http://dlj.bz/YpvJBE